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發帖
第10集 - 捕風捉影

播出日期: 2012.12.16 (日)
風箏這舊玩意,現今年青人少有問津,遑論親手製作。看著自己一手造成的風箏乘風翱翔,飄搖天際,是怎麼一種滿足感?攝影科技日新月異,在手機足以取代相機的年代,還有多少人記得一家老少上影樓拍年度「全家福」的日子?為相片添上色彩,注入生氣,是一門甚麼手藝?對於生在黑白照片年代的老師傅,有多大的意義?崔健邦、梁嘉琪會帶大家親身感受「捕風」與「捉影」的真滋味。

只有投身大自然,親身體驗放風箏的滋味,才會明白「風箏迷」陳健泉何以迷上風箏。他為了學造風箏,不惜自資到上海拜師,為使手藝更上一層樓,他又曾踏遍大江南北,推動力何來?陳師傅迷戀風箏四十年,製作過多少不同類型風箏?有甚麼得意之作?製造風箏首個步驟是破竹、預備竹篾,原來要將堅韌的竹枝破開也非易事,師傅以一招勢如破竹,傳授製作「馬拉鳶」的竅門!

對今天的年青人而言,攝影似乎再不是高深學問,手執一部具拍攝功能的手提電話,人人儼然成為攝影師。在黑白相片的年代,一家大小浩浩蕩蕩到影樓拍照,留下成長記錄,可謂年度盛事!現年74歲的戴鏗漩師傅,堪稱「相片化妝師」。戴師傅憶述,跟從父親初踏影樓,一做59年,當初何以將相片調色視為終生職業?戴師傅只憑幾樣簡單的工具便能夠將灰暗乏味的照片改頭換面,為回憶添上朝氣,且看師傅如何替嘉琪的黑白照「化妝」,大變戲法!

TOP

第11集 - 好「皮戲」

播出日期: 2012.12.23 (日)
皮影戲這種民間藝術,由漢朝流傳至今,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。皮影戲師傅只依靠燈光,將獸皮、紙張或膠片等造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白布幕上,配上人聲及背景音樂,一個個歷史故事、民間傳說便活靈活現,堪稱古代人的電影。皮影木偶造型扁平,其投影雖不及立體影像精彩,但透過皮影戲師傅一雙妙手靈巧操作,布幕上的影兒依然手舞足蹈,能做出複雜、細緻的動作,神氣活現!師傅單憑操控幾枝竹杆,如何做出各種細微的舉止動作?創作及構造一只皮影木偶要花多少苦功?今集,宋熙年帶大家拜會黃暉師傅,體驗箇中的苦與樂!

黃暉師傅來自中國木偶之鄉福建,20歲便跟隨名師學習演皮影戲,其作品甚具南方皮影色彩,且聽師傅介紹及示範。一具動作靈活的皮影木偶,需要五支操控杆,結構上如何配合?一隻木偶需由兩個人同時操控,一個站起來的動作,背後有多少細節?且看熙年在黃師傅的指導下,如何演繹「魔女」這個角色!

全靠黃師傅引入皮影戲,又不遺餘力地推廣,香港觀眾才得以親身體驗這門古老的光影藝術。雖然皮影戲從沒在香港真正流行過,黃師傅依然沒有放棄,他對皮影戲的未來發展抱甚麼期望?為推廣皮影戲付出了多少代價?

TOP

第12集 - 收修補寶

播出日期: 2013.01.06 (日)
生於富足的年代,人變得容易貪新忘懷,衣褲鞋襪僅稍微破舊,即被棄如敝屣。看在老一輩眼中,更覺浪費、可惜!在五十、六十年代的香港,普羅大眾生活艱苦,日常用品及衣物無論如何破爛,只要還有修補餘地,依然是寶,於是造就了各式各樣修補工匠的出現。今集,梁嘉琪、崔建邦、宋熙年將分別拜會織補衣裳的老師傅、補煲師傅,及修補雨傘的老字號梁蘇記的資深師傅,細味「收修補寶」背後的「老香港」昔日情!

李湛康師傅,從事織補衣裳工作超過60年。他16歲開始跟爸爸學藝,見證過織補行業「成行成市」的歲月。他與太太一生都依靠這門手藝為生,功夫當然爐火純青,且看他如何一針一線織補衣服上的大窟窿!客人找李師傅補衣服原因各異,李師傅60年來,可有遇過甚麼怪客?每天密密縫補,李師傅這門精巧手藝,可有下一代傳承?

廣東俚語之中,「箍煲」有修補一段破裂感情的意思。真正的「箍煲」-修補有裂痕煮食煲的手藝,背後蘊藏怎樣一份情?累積逾30年補煲、補水壺經驗的朱耀昌師傅回憶,最後一次為人補煲已是十多年前的事,但朱師傅現時依然為長者街坊修補暖水壺。一個個飽歷滄桑的破舊暖水壺,隱含甚麼真摰感情?

老字號梁蘇記出品的雨傘,當年以永久保用而名滿香江。在六十、七十年代,押店只接受兩個品牌子的雨傘典當,梁蘇記便是其一,足見其價值。究竟一把把經歷風雨,骨架被大風屈曲折斷的雨傘如何修復妥當?

TOP

第13集 - 木人行



播出日期: 2013.01.13 (日)

古語有云:「玉不琢,不成器;木不雕,不成材。」同一塊質樸的木頭,分別落入兩位巧手工匠之手,命運卻大異其趣!老木匠一板一眼,可令木頭變身搬運載貨的實用木頭車,成為其他人的謀生工具;二胡工匠妙手施法,卻能為呆頭呆腦的木頭發聲,奏出淒蒼哀怨的旋律,憾動人心!今集,崔建邦、宋熙年將會帶大家走進「木人行」,見證木頭車與二胡的誕生過程!

以木頭車打造的金漆招牌見證著建築行業的興衰,老木匠李帝友與太太李趙瑞蘭夫妻同心,曾合作為無數人打造堅固耐用的木頭車,每一輛都應客人的需要度身訂造,獨一無二。李師傅現年83歲,依然日復日為客人一釘一木的打造木頭車,他當初如何入行?50多年來,他有甚麼得意之作?李師傅所打造的可謂非一般的環保木頭車,他如何廢物利用?面對時代衝擊、世情變幻,李師傅仍能處之泰然,在老而不休的拼勁背後,他如何看待人生?

黎修軒師傅是香港唯一一位手造二胡大師,更是「第一屆國際珍品二胡大賽」的金奬得主,從事二胡製作已經超過40年。二胡這種音色蒼涼的樂器,有何獨特之處,令黎師傅學習拉奏二胡之餘,還動手製作?黎師傅笑說,掌握這門冷門手藝,的確需要一點小聰明,到底有何竅妙?二胡總共有五個組成部份,熙年在黎師傅指導下,製作稱為「音筒」的共鳴主體。製作二胡所用皆為上好木材,切割、打磨更要求絕對精準,且看全情投入的黎師傅如何為木頭賦予新生命!他還會為大家演奏一曲!

TOP

第14集 - 祀裡行家



播出日期: 2013.01.20 (日)
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,有每逢大時大節都會殺鴨宰鴨,敬奉神明先祖。潮州人尤其講究排場,用於供奉祭祀物品種類多不勝數,福桃便是其中一種。桃形狀的巨型麵糰,再加上色彩繽紛的小麵糰,乘載何等敬意?為方便時刻拜祭,傳統中國家庭更會設置神主牌,在家中供奉先祖。小小一塊木牌,刻有先祖的名號,寄託著後輩對前人多少的追思?今集,梁嘉琪、宋熙年將會走入「祀裡行家」,學習餅師及木雕師傅一絲不苟的精神,將對神明、祖宗的敬意與追思注入作供奉、祭祀之用的神主牌及福桃!

福桃的製作工序雖然不多,但卻需要不少技術及創意。祭祀的時候,一個栩栩如生的福桃,凸顯餅家的手工及一份誠意。製造潮州糕餅超過43年的楊子儀師傅又如何看待這門手藝?他曾經炮製過一個高達兩尺的福桃,兩邊滿滿地插上色彩奪目的水果麵糰,氣勢十足,更被香港歷史博物館用作展覽!他如何為傳統的福桃加添創意?堅守傳統之餘,楊師傅亦投放了不少精神到一門自創的卡紙手工藝,這門創新的小玩意他最初如何發明?

郭一邊師傅從事木雕工藝逾四十年,爸爸及爺爺都依賴木雕為生,但主要製作木家具。現時木雕手作的神主牌已漸漸被機械化的製成品取代,但郭師傅依然堅持一刀一刀為客人雕刻神主牌,所用的工具也不假手於人,自己親自製作。神主牌上每一刀,所包含的心血及精神,又豈是機械所能取代?且看郭師傅如何以精巧的刀工,將客人慎終追遠的心意化成刻字!

TOP

第15集 - 剛柔並濟



播出日期: 2013.01.27 (日)
傳統民間手藝博大精深,有剛有柔,有的講求運勁有致,有的要求手法精準輕柔,孕育一雙雙獨一無二的巧手。打白鐵及彩瓷工藝正是一剛一柔的極致代表。兩門手藝各自出過甚麼狀元?經他們「一手造成」的製成品雖然大異其趣,卻打造出截然不同的兩片天地,但各自有哪些地方值得用心細賞?今集,崔建邦(Amigo)、宋熙年兵分兩路,拜會打白鐵的隱世師傅,及糅合中西風格的彩瓷工藝傳人,領略傳統民間手藝「剛柔並濟」的智慧!

現時香港依然看得到打白鐵的影蹤,只是大家平時較少留意!例如隱藏於商場及食肆的冷氣風喉,還有見於舊式唐樓的白鐵信箱。雖然打白鐵的手藝已日漸式微,但從事打白鐵逾三十年的俞國強師傅不計較收入,依然以這門手藝維生,推動力何來?俞師傅曾用白鐵打造過甚麼精緻的家品?單憑簡單的工具敲敲打打怎樣變出精緻的花瓶?且看俞師傅示範這門敲打藝術,Amigo在師傅指引下,一手造成白鐵信箱,過程中竟然不用一口釘,也不用燒焊槍,究竟當中有何魔法?

彩瓷源於廣州彩繪「廣彩」,是六十年代香港盛極一時的加工手藝,糅合中西兩種風格,時至今天依然為歐美人士、名人甚至皇室貴族喜愛。曹志雄先生是一家碩果僅存的廣彩瓷器廠的第三代繼承人,聽他大談人手彩瓷層次質感,便明白箇中妙處,這門精巧的手藝如何一代一代承傳?彩瓷經驗超過四十年的譚志雄師傅,教熙年畫彩繪必須凝神聚氣,談何容易?且看譚師傅即席示範!他的「徒弟仔」阿妹為何被這門手藝吸引,自覓門路前來拜師學藝?

TOP

第16集 - 花花麵貌



播出日期: 2013.02.03 (日)
七十、八十年代是香港花牌行業最興盛的時期,但凡店舖開張、節慶廟會或各大商店歲晚大減價,花花綠綠的巨型牌匾便大派用場。除了用作招徠四方客,花牌更是昔日香港街道的醒目點綴。然而到了今時今日,還有多少人懂得紮作花牌?「麵粉公仔」是老一輩人的兒時玩意,各種歷史人物、虛構的民間傳奇角色,栩栩如生!一堆毫無生氣的麵糰,經過一雙巧手搓搓捏捏,頓時活靈活現。帶領小朋友縱橫歷史,穿梭幻想世界。今集,崔建邦和宋熙年,帶大家回到過去,翻看昔日老香港的「花花麵貌」,親手學習這兩門珍貴的傳統工藝!

黃乃忠師傳從事花牌紮作逾三十年,一直扎根深水埗,見證整個行業由盛轉衰,究竟有多大變化?雖然行業式微,黃師傳卻從沒放棄這門手藝,如何繼續承傳下去?一個巨型花牌無論尺寸多大,只依靠一些十字形骨架搭建,如何用竹枝及鐵線紮成一個花牌?標準的花牌有多個組成部份?花牌頂部稱為「圓包」的組件到底有甚麼作用?且看黃師傅仔細示範,教熙年從頭造起!

羅仲文先生自小醉心中國書畫藝術,有逾十五年製作「麵粉公仔」的經驗。他最初學習這個民間藝術純為興趣,對書畫的興趣如何延伸到麵塑藝術?為習得手藝,羅先生不惜遠赴內地,跟從上海師傅學習,製作「麵粉公仔」有何樂趣?羅先生教崔建邦從基本學起,搓捏一個孫悟空「麵粉公仔」,如何塑造面部表情,活現角色的性格?除了傳統常見的籤上麵塑,還有稱為「人形麵塑」的「麵粉公仔」,製作過程有多複雜?羅先生為大家介紹他的得意之作!

TOP

第17集 - 金‧獅賀歲



播出日期: 2013.02.10 (日)
新年、新歲、新開始!適逢大年初一,《一手造成》以金、獅賀歲,寓意新一年大家有個龍精虎猛的好開始!舞龍、舞獅是農曆新年的一大傳統習俗,生龍活虎的醒獅隨鑼鼓聲起手舞足蹈,氣勢雄壯!一隻虎虎生威的醒獅,如何由零開始構造?「八十後」扎作師傅以熱誠為大家從頭扎起!新一年人人都會特別悉心打扮,了以最好一面示人,配襯精心打造的金飾,更顯貴氣逼人!中國人打造金飾的傳統如何傳承千年?「線面」堪稱古法美容奇技,單憑一根綿線,如何將皮膚護理得又白又滑?崔建邦、梁嘉琪、宋熙年兵分三路,向三位高人拜年,逐一偷師!

「八十後」扎作師傅余英豪自小對舞龍、舞獅表演瘋狂着迷,引發他對扎作獅頭的興趣,可惜拜師無門。當年只是少不更事的小六學生,如何憑一腔熱誠,無師自通?獅頭的結構可謂錯綜複雜,余師傅這位「八十後」大師,教Amigo按扎、撲、寫、裝四大步驟,親手扎作一隻獅頭。由零開始構造出龍精虎猛的獅頭,帶給余師傅何等滿足感?

已有三十年金飾製作經驗的宗子寧師傅,特別教嘉琪打造一個新年版TVBuddy吊墜,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。回想昔日一邊學師,一邊揣摩打金的技術,師博有甚麼難忘回憶?梁何瑞鈿,七歲已經懂得操控一根綿替人線面謀生,超凡手藝承傳自母親。要將皮膚線得白白滑滑,需要眼、口、手配合得天衣無縫。且看她以乾淨利落的手法示範這門絕活!

TOP

第18集 - 完結篇



播出日期: 2013.02.17 (日)

農曆新年過後,店舖開市少不了醒獅獻瑞,當中更少不了「大頭佛」這個好幫手!然而製作「大頭佛」面具卻是一門不成行業的手藝,吃力不討好,難得一位老師傅卻毫不介意,擔當起承傳這門手藝的重任,在短短三年內將手藝傳給六百名學生,更將它傳揚海外,背後的推動力何來?香港昔日的漁港風情已日漸消逝,織魚網、曬鹹魚等手藝有何值得今人學習之處?香港原居漁民如何保存這些手藝?漁民生活背後的另類智慧又會否在時代洪流中淹沒?今集,崔建邦、宋熙年分別帶大家走訪製作「大頭佛」及傳揚漁民手藝的老師傅,為十八集節目來個完美總結。

陳禮祥師傅研製「大頭佛」面具逾五十年,是香港現時唯一一個承傳這門手藝的老師傅,其人甚有佛相,是否因此與「大頭佛」結下不解之緣?陳師傅的爸爸當年是製作「大頭佛」的老行尊,最終何以放棄這門手藝?詼諧滑稽的「大頭佛」無意中成了中美文化交流的親善大使,陳師傅當年移民美國後,憑藉這獨門手藝獲當地市長嘉許,現在他依然熱心將手藝傳給年青一代。一個胖嘟嘟、笑意盈盈的可愛「大頭佛」,原來只憑幾張報紙在英泥石模上黏黏貼貼而成,且看陳師傅大展奇技!

香港由昔日的小漁村,演變成今天的國際大都會,一班默默付出的漁民功不可沒。鄭華明先生是捕魚為業的香港原居民,爸爸也是出色漁民。織漁網、曬鹹魚等等世代相傳的漁民手藝,正是漁民智慧的最佳代表。一個破爛的舊魚網,如何再生為一條堅韌的繩纜?當中足見漁民生活的環保智慧。香港漁民的數目由昔日最高峰的十萬,銳減至今天只有一萬人,點點漁港風情正在不知不覺間消逝,拯救消失中的傳統是鄭先生肩負的使命。除了堅持過漁家生活,鄭先生如何實踐傳承工作?

TOP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