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發帖

街知巷聞﹕老澳門最後記認

【明報專訊】鬧巿旺區堆滿遊客,周末,有時情願躲在家。



香港人放假「無地自容」,可以過大海到澳門,悠閒的,節奏慢一點,算是逃離煩囂透透氣。

不過,原來「已經無呢支歌仔唱」。

土生土長的小花,這天帶我遊澳門,看看碩果僅存的老澳門區。

我們的想像原來不合時宜,鄰島早已變質,平靚正食肆大漲價,老舖小店逐漸消失,換來是滿街連鎖店、沒什麼記認的議事亭作景點。

一直以來淳樸的澳門人小花說,「都變了」。

「以前,放學我喜歡坐巴士遊車河,現在若不是有事要外出,我都不會嘗試找架巴士來坐。實在太多人,在在衝擊我們的生活節奏、價值觀。」沒想到,香港擠逼,澳門同樣擠迫。香港整體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有6540人,巿區密度則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。澳門高樓大廈比香港少,壓迫感較低,但原來澳門整體人口密度也有2萬,而旅客人數在自由行實施前每月約90萬人,倍升至現時的每月超過200萬人,當中內地人佔逾六成。「澳門沒有自然資源,也不是工業城巿,一直以來靠旅遊業撐起,但從前遊客至少比較國際化。」畢業後就當記者的小花,並非不滿自由行旅客,只是討厭政府政策,開放自由行就如開放賭權,「政府根本沒想過開放以後的代價,社會是否承受得來」。



下環街本是岸邊的街道,是古老的商住街道,有鞋店、豆品店、糧食店、海味舖,更有不少拉上閘率性開店的店舖。不過,下環也開始起改變,不少連鎖新式店進駐,新舊店舖之間,又有正在裝修準備開業的新店。(陳嘉文攝)

恨政策帶來過多自由行

中午時分,我們走得餓了,就隨便找間粉麵店。小花大早已把我對澳門舊有的印象拉回現實,「過往十元、十五元有碗雲吞麵,現在無廿幾元你都唔使走!」我們沒吃雲吞麵,一個豬頸肉麵,才廿一元,算是執到寶了。香港百物騰貴,始於地產霸權舖租貴,澳門的店舖,聽說大多都是自置物業,為什麼加價如此厲害?「大多澳門人有兩間物業,一間自用,一間收租,住宅商舖都是如此。現在有巿有價,就把物業賣走,自用的,若是家傳老店,子女不接手的,或賣走或收租,轉多幾手,就沒有自己物業,地產商伺機抬價。板樟堂一帶旺地,○三年前後月租三、四萬,現在幾十萬都有。」

舖租10年前3萬 今變數十萬

而究竟澳門的現狀,要追究賭業大亨抑或地產商,小花說這問題不能三言兩語解答,不過她倒跟我討論立法會的組成。「29個議員,四分之一有賭場背景,一半是商家,不少議員都有自己的公司做地產生意,卻在議會用議員身分談房屋政策。」



在關前正街的中段,有一條小巷,不少澳門人都懂得來吃的「楊六牛雜粥」。店主說,楊六是他父親,這裏牛雜最正宗,「我們的牛雜,煮出來不是深色的,因為我們不用麵豉來遮醜」。(陳嘉文攝)

TOP

「打開角子機的門 裏面全是師奶」



樓巿暢旺卻讓人不安,幾年前落成的凱泉灣就如廣告中形容,是一個代表作。位處下環街附近,老區之中,簇新高聳的凱泉灣鶴立雞群,看上去像海巿蜃樓,不屬於這裏。小花說,澳門主教山附近的樓宇,一直堅持不建得太高,怕阻礙主教山,而凱泉灣就正正建在山前,破壞規矩。社會價值逐步扭曲,拜金一點,急功近利一點,澳門人不賭博的傳說,小花說早已破滅。永利、金沙、新葡京,客源大多是遊客,不過不少規模較小的賭場,就成為本地人減壓的地方,「我試過,打開角子機的門,裏面全是師奶,日光日白,她們不用湊仔買餸嗎?」不難想像,很多家庭問題、社會問題是如何發生。而年輕人的價值觀也嚴重歪曲,荷官學歷低薪金高引伸出的社會面貌光怪陸離,「我的母校也試過發生這種情况﹕畢不到業的舊生回來奚落老師,『miss你讀咁多書有乜用,我現在搵得多過你啦!』」

所以,小花說我今趟算來得合時,看變遷中的澳門是什麼一個光景,即使無力阻擋大勢,至少也做個見證人記錄。趁老澳門一息尚存。

大街

訴說內港繁榮史

若以北京巿的概念,大街、十月初五日街一帶,算是二、三環的地方,留有以前因內港繁榮然後走下坡的痕迹。

下環街

再見舊風景

跟平日來澳門逛新馬路大三巴不同,小花這次帶我到下環街、十月初五街逛,它們本是舊區,但都正經歷着變遷,開始有不少連鎖店進駐。「有老澳門氣息的街道,剩不不多,你影得好影了,遲幾年,你想影都無得影。」

連鎖店

面目模糊

香港今天的旺區,街道清一色變了金舖,同樣受自由行洗刷的澳門,面貌又是如何?「連鎖店囉!時裝、藥房、化妝店,都有!」最旺的地方如議事亭、新馬路,拍下來的照片,其實都面目模糊,只見連鎖店,都分不清這是澳門、香港,抑或廣州了。

凱泉灣

舊區礙眼高樓

下環街一帶老區,有一座格格不入的新興豪宅凱泉灣,小花形容它是地產項目邪惡的象徵。她說,澳門一直以來都有不成文規定,所有樓宇都堅持不會阻擋主教山,但凱泉灣就正正建在主教山前,還樓高四十層,在澳門很多地方也能遠看到這座高樓。

曖昧樓梯 鑽進民居?

小花帶我們由媽閣街走至下環街,穿過的不是橫街小巷,而是澳門本地人才懂鑽的、民居內的曖昧樓梯——究竟這是公共人人都可以用,抑或只有居民可出入?



文﹕陳嘉文
圖﹕陳嘉文、受訪者提供

編輯 潘建文

TOP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