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發帖

街知巷聞﹕美孚變變變

【明報專訊】位於九龍西北的美孚新邨,人人知道它是十大屋苑之一,卻沒多少人知道,它的設計——地面有商舖,樓上有平台,平台之上建住宅——是國際爭相仿效的屋苑原型。



專門研究本土文化、空間藝術的何慶基(Oscar),在美孚新邨落成不久搬來,接近四十個年頭,別以為美孚幢幢住宅沒什麼變遷可言,數量有限的地舖都改頭換面,滿邨地產代理店;而住宅裏頭,陸續有中產式劏房出現。

香港地,哪有角落逃得過歷史浪潮。

經典屋苑 外國爭相仿效

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專業顧問Oscar,熱愛美孚,說起它像賣樓盤廣告:「美孚好好住,居住環境好,交通方便,巴士、小巴、港鐵、西鐵,遲些還有高鐵。」不過,他的熱愛並不流於表面,他觀察入微,比一般美孚人了解得更透徹。

1968年落成的美孚新邨,屋苑建築模式是經典模範,「後來七○年代的太古城也是模仿它,在國際上,尤其對住宅區有嚴謹規限的荷蘭,對美孚獨創的模式很感興趣,不少建築師、城巿規劃人員曾研究美孚」。Oscar說,美孚算是最早引入公共空間藝術的屋邨,「在私人屋苑來說,當時的建築師有意識令居住環境有點藝術氣息,帶入空間,很難得」。平台的空間創造最明顯,偌大空間有樹有長椅,居民打羽毛球又得,打盹也可,「樓宇之間,建築師設計時,刻意安排興建只有一層高的『孚佑堂』,作為屋邨裏的community space(社區空間),唱歌、跳舞、學跆拳,社區集會都在這裏」。

設計師有意建設社區空間

Oscar說,美孚單位多,款式和價格多元化,人口組合也豐富。「早期很多英國人與家眷住;後來一段時期有很多日本人,那時的中秋節,他們會穿和服在平台慶祝;現在人口老化,組合亦比從前雜亂,有少數族裔、歐美人,不過本地人仍佔大多數。」




人工景點漸取代天然環境

今天的美孚,有荔枝角公園、泳池圍繞,公園裏還有個遊客愛到的『嶺南之風』,屋苑環境確較其他新興住宅愜意,不過,透過Oscar的眼睛,你會看到很多美孚已然消失的東西,荔園、沙灘、泳棚,早期的美孚,其實更自然更愜意。變遷不一定是壞事,只是轉變速度快,社區關係容易被削弱,而且Oscar認為這種變遷讓人不安,「地產商、大財團趕走了民間的東西,社會分配不均,同時政府主導變遷,所有事趨向人工化,沙灘變泳池,海旁變公園」。地區風景本該是有機地發展出來,各區搞地標、造景點,在Oscar看來,這種製造景點的欲望其實很危險。「他們花很多錢刻意建設人工化的設施,從前堆滿人的草地,現在建個『嶺南之風』,當然吸引到很多遊客來拍照,但這剷除了一個地方的本來特色,陌生的、人工化的地標,與美孚本身根本沒關係。」

1. 荔園變豪宅

戰後幾年,全港最大遊樂場荔園開業,就在美孚新邨西北面。Oscar在美孚新邨外指向荔園舊址﹕「在那兒,那些樓的位置。」我放眼望去,那兒全都是高聳入雲的住宅,原本的地標面目全非,變成一堆沒個性的樓宇群。「民間的空間,都給地產項目壟斷了,什麼地方,到最後也變成地產項目。」翻看歷史,荔園1949年開業,後來在啟德遊樂場和海洋公園衝擊下生意漸淡,最後政府於回歸前收回土地發展住宅,荔園舊址現在建了豪宅盈暉臺、居屋荔欣苑和公屋華荔邨。




2. 沙灘變泳池

舊荔園旁,現在盈暉臺對面是荔枝角公園公共泳池。Oscar說,未有泳池,填海還留一線的年代,已有不少人會來美孚游泳——這裏從前叫荔枝角灣,有個美麗沙灘,也有個有名的泳棚。「政府很荒謬,龍尾灘原本有天然泥灘,政府要發展,就話起番個人工沙灘;當年美孚沙灘亦一樣,它是巿區碩果僅存的沙灘,政府要填海,就補個泳池畀你。」「以前行落樓,去泳棚去沙灘,可以釣泥鯭、捉蟹仔,行遠少少,橋下有人划艇仔,好好feel!」這些天然娛樂設施,現在都只剩捉不到的回憶,Oscar說有人划艇仔的地方,橋墩仍在,不過海變了地,地上有個美孚站出口。

3. 碼頭變公園

美孚環境愜意,雖在約17公頃大的地上建了99座住宅,中間也有高速公路穿插,但屋苑南面及西面被荔枝角公園包圍,公園面積幾乎與美孚新邨一樣大。荔枝角公園於1990年建成,其後再建第二及第三期,一直由屋苑西面建至南面,荔枝角灣亦因此被填平。「公園從前是碼頭,行駛的渡輪是較中產的,由美孚開至中環。為了在更出的地方建貨櫃碼頭,這裏民用的碼頭被取締。」

4. 乒乓球桌變空置地

美孚新邨共有八期,中間被高速公路葵涌道分成南北兩半。Oscar說,當年睇樓,看見屋苑旁的高速公路也覺得心慌慌,「車行得很快!」有六條行車線闊的葵涌道,底下的天橋底就自然成為一個很大的活動空間。美孚曾經一度放置了乒乓球桌,把這裏變成康樂場地。不過,後來政府釐清業權,把地收回,拆掉乒乓球桌,現在是一條寬闊通道,疏落的長櫈成為露宿者、乞丐討錢的地方。農曆新年前幾天,天橋底部分空間才闢為小型花巿,略添人氣。
Oscar說,美孚新邨的設計師,在六○年代已有建設社區空間的意識。在第二及第三期中間,有一個一層高的中式建築物,「這叫孚佑堂,居民可以租用搞活動,唱歌、跳舞、跆拳,業主立案法團也在這兒開會,營造社區藝術空間」。

5. 小店變地產舖

外區人來美孚,就像走進了巨型迷宮,從第一期走到第八期,途中要走上幾回冤枉路。這天Oscar約我在最易找的快餐店碰面,我從B出口鑽出來,卻拐錯彎,抬頭滿是地產代理店,我站在路的盡頭,地產店就一直開至另一個盡頭。Oscar說,夾在第六期和第七期之間,這條路的風景本來很有個性,小食肆、獨立時裝店,「變了美聯、中原、美聯、中原,你看到香港經濟架構的轉變,可以說其實沒有所謂經濟,只有炒賣」。小店陸續換成連鎖店的悲歌已然變成陳腔濫調,美孚,一個小小的社區,又如何躲得過大時代的浪潮?

美孚新邨info.

美孚新邨落成前,是一個由填海得來的油庫。在1960年代,油庫遷往青衣後,美孚把地皮發展成大型屋苑,至1978年共建住宅99座,分八期落成,提供單位13,149個,一度是全球樓宇數目最多的屋苑。早期單位售價3萬至12萬元,現在升價百倍,成交價由300萬至1600萬元,呎價約7000多元。

文﹕陳嘉文
圖﹕李澤彤

編輯 潘建文

返回列表